2024年宝安区高中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命题比赛

比赛说明

排版要求:请以“XX学校XX老师”为名称,另建一个文档。该文档无须复制文本,只写你命题和解答的内容。要“一、命题”“二、解题”为大标题来区别不同部分,大标题居中,使用黑体三号;其他文字使用宋体小四、行距全部设置为1.5。命题部分,题目为黑色字体,答案和解析标为红色,紧跟题目之后;解析简要说明命题意图、错误原因(客观题)或解答思路(主观题)。解题部分,标明题号,内容无须标为红色。报送要求:请在下午17:15前,将你的命题作品发送到liushijian0703@qq.com,邮件名称确定为“XX学校XX老师命题比赛作品”。发错邮箱、逾时发送(以邮件发送时间为准)均视为弃权,无成绩。

初赛题目

一、命题

请以下列散文为命题素材(无须对素材进行剪裁),命制两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共18分的题目(赋分分别为3、3、6、6),试题形式与高考题接近。

寻找母亲 余华

那天下午,我忽然想吃母亲腌的牛干巴,就回家去了。母亲不在,家里空空荡荡,令人生疑。父亲出差去了,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她是退休的中学教师,还在学校代课。除了去学校或者买菜,她多数时间都呆在家里,或改改作业或喂喂鸡,玩玩健身球,看看电视。我想她大概买菜去了,就坐在沙发上等着。桌子上有一个纱罩,里面放着一碗豆豉,一碗榨菜。平常家里有人,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做许多菜,等到只有她一人时,她就尽可能地简单。我知道只要到六点钟左右,她就会手肘上挂着一大包菜,气喘吁吁地进门来。等到七点,我肚子饿得要死,母亲还没有来,我只好自己动手热饭,就着桌上的两碟菜吃了,心里很不高兴。我气嘟嘟地坐着看电视,一边听楼梯上的动静。看了一阵,气消了些,电视上放一部反间谍的片子,我就一心一意地看起来。到十点半,电视完了,我伸伸懒腰,想喝凉水,摇摇冷水壶,空的,张口就叫:“妈,怎么凉水也不留!”没人答应,这才想起母亲尚未回家,我一下慌了起来。十几年了,母亲从没有这么晚还不回家。外面下着小雨,我拿了伞,飞快下楼。我想只要到了大门口,就会看见水光闪闪的人行道上,母亲挽着一包菜,胖胖的,缓缓地走来。但街上冷清清的,一个人也没有。我沿街慢慢地骑着车看,看得眼睛都酸了,没有。我估计母亲呆在弟弟家里,弟弟的媳妇,要生小孩了。

弟弟正在看电视,他不以为然,说是母亲大概看电影去了吧。“她五点半就出去了,哪有那么长的电影?”弟弟只好起来,我们一起到母亲的学校去,或许她还在给学生补课吧。学校的大门,刚刚关上,老头伸出一个头来:“你妈?噢,某老师,早上就回去了!什么?学校没发电影票。”老头的脸一闪,铁门放出冷冷的光来。“回家去她就在了。”弟弟说,我们又往家里骑去。路上,弟弟说起他今天钓鱼的事。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暑假,有一回和兄弟去钓鱼。钓了一天也没有钓到一条。回去的路上,我发现一条船的船舱里有许多鱼。我们溜到船上,把空鱼篓装满,兔子似地逃走。回到家,母亲高兴得要命,忙着给鱼开膛,剥鳞;边炸边吃,一屋子都是鱼香。二十多年了,母亲还给蒙在鼓里,她一直以为那些鱼是我们钓的。

离家老远,我就睁大眼睛,想望见家的窗子。转过弯,我马上抬头一看,黑的。“上去看看。”弟弟飞快朝楼上跑去,我也紧步跟上。“不在。”弟弟说,我看看表,十一点四十二分。弟弟看母亲住的那间屋,锁着。“会不会……”弟弟望着我,我明白了他的想法。飞快抬过一把椅子,弟弟站上去,把头伸向门上面的窗子。“不在。”弟弟跳下来。我松了一口气。

我们再次下楼,雨停了,街上空无一人,只有街灯和树还站着。我瞪大眼睛,扫视着前方。脑海里想着母亲那胖胖的身影。我这才发现,中国人中胖的真少,偶尔遇到几个夜行的人,都很瘦。弟弟在我旁边,一声不响,我偶然扭头,发现他也是眼睛睁得老大,目光炯炯。要是这时候母亲忽然出现,我一定会飞快地扑上去,紧紧地拉着她,就像童年时她来幼儿园接我时那样。

我们决定到大姨妈家去问一问。拼命地敲门,毫无动静,怕是已经做梦。终于,灯亮了。表哥揉着眼皮站在门口:“深更半夜,敲什么门?”“我妈在不在?”“你妈?和我妈看电影去了,《斯巴达克思》,上下集,要看到十二点呢!我妈也到你家去睡。”表哥很不高兴:“我明天还要上班,乱敲什么,大惊小怪。”我和弟弟,只好傻呵呵地,笑笑。

回到家里,母亲房里的灯亮了,我没有去打扰她。那一夜,我像儿时一样,睡得很香。

二、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条答案控制在200字以内。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

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文学史就建立在此文学批评活动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文学批评不能以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为当然标准,而要以批评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际地、深入地进入到文学世界,将其中更丰富、更具体、更隐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

(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1.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有何不同?请以表格形式简要梳理。

2.文学研究是如何才能实现“两条腿走路”?

3.作为文学爱好者、文学史编写者,分别应如何处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